中国经济网渭南11月4日讯(记者 鞠然 许怡)10月30日,“创新与实践——解锁陕西新质生产力密码”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陕西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探访该地以苏陕协作为纽带促进澄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实践。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自同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对口协作帮扶以来,丹澄两地协作机制不断成熟、产业合作更加深入、干部交流更加密切、协作成效更加明显。
走进陕西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丹澄合作产业园的3号厂房,智能化的生产线正在生产汽车仪表盘、汽车灯具等各类汽车内外饰件。这些部件是园区招引江苏海鹰集团在澄城注册成立的陕西宏正科技有限公司所产,该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内外饰件、新能源整车空调热泵系统、储能热管理系统以及光伏行业胶片等产品的生产,为陕西重汽、陕汽商用车、北方奔驰、成都大运、湖北齐星,济南重汽等众多汽车制造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截止到今年9月份,丹澄合作产业园实现产值3260万,税收104万。
“宏正科技是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提升陕西汽车产业本地化配套率的战略目标,结合丹澄合作产业园发展定位和厂房结构特点,以苏陕协作共建共赢为纽带,招引而来的企业。”澄城经开区工作人员介绍,该企业在产业园建成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人员培训,企业建设周期大大缩短,给企业抢占市场、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宏正科技厂房工人正在进行设备检修 中国经济网记者 鞠然/摄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智能化注塑机,通过对设备的进一步提升,将以往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人工去设定参数的情况完全改变了,现在将所生产的产品参数提前录入系统,操作人员动动手指就能调出需要生产的产品参数,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宏正科技总经理张少震介绍说。“今年年底我们还会增加一台自动去除毛刺设备、两套机械手喷涂设备,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的一致性。”
据了解,该企业一期生产线于2023年7月建成并开始生产运行,到当年12月产值达2300万,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澄城速度”。这主要得益于澄城经开区打破“先筑巢后引凤”的传统模式,实现“建引”两手抓,在厂房建设的同时就采用“大结构标准化 局部定制化”的模式,充分采纳有投资意向企业意见,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后期生产需求,同时采用以商招商、多渠道外出招商等,实现了厂房建设与招商引资齐头并进。
目前,澄城经开区已经建成丹澄合作产业园、扶贫产业园、好运古建产业园和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四大特色园区,基本形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涉农加工、绿色建材等四个主导产业,已入驻企业、项目共127个,其中规上企业19户,高新技术企业3户,限上企业6户,带动安置就业人员1.3万余人。2023年底产值完成46.6亿元,税收5.8亿元。“未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借鉴东部‘集中、集聚、集约’的园区发展理念,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园区建设,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入驻,将苏陕协作模式由‘授鱼向授渔’转进,为澄城乃至渭南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增添动能。”澄城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张长城表示。
(责任编辑:王茂林)